同方全球人寿相关新闻
2025-08-06,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一年来,作为专注于中轴线保护的公益力量,北京京企中轴线公益基金会在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公众参与、国际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工作。为全面展现基金会在中轴线保护与公益事业结合中的实践探索,公益时报特别专访了基金会秘书长梅松,围绕重点项目推进、公众参与、国际传播等话题展开深入对话,以期让社会各界更清晰地了解中轴线保护的公益路径与未来方向。
以下为访谈实录
公益时报:申遗成功这一年来,基金会在中轴线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方面开展了哪些重点公益项目?这些项目与申遗前的工作相比,在目标和方向上有哪些调整和深化?
梅松:申遗成功后,我们的工作围绕新版《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展开,重点推进了几类项目:一是协助主管部门推动一批保护措施细化落地,配合条例实施;二是联合清华大学世界遗产中心和北京出版集团,编印面向小学和初中的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读本,于7月27日申遗成功纪念日首发;三是配合腾讯数字文化部门升级“中轴线的打更人”小程序,助力公众参与遗产监测;四是打造“中轴有礼”文创品牌,吸引100多家企业参与,109件产品通过专家评审获奖;五是承办第五届北京中轴线文创大赛,前四届已吸引45万人次参与,目前正处于项目征集阶段。
与申遗前相比,目标上更突出国际视野与代际传承。国际层面,我们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布保护报告,展示中国经验;传承层面,将青少年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推动世界文化遗产教育进学校、进课程,让保护理念扎根下一代。
北京京企中轴线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梅松
公益时报:中轴线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基金会在推动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参与中轴线保护公益活动方面,有哪些创新的举措?能否分享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这些案例在提升公众对中轴线文化认同感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梅松:我们十分重视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参与,推出了多项创新举措。“中轴线的打更人”小程序就是典型,中小学生通过扫码可自动申报成为打更人,对中轴线周边环境问题,如污渍、破损等,拍照片上传后台后,相关部门会及时处理。有学生连续多日记录故宫角楼的变化,还带动班级同学共同参与,既培养了责任感,也加深了对遗产点的认知。
我们还与央视少儿频道合作,举办融入中轴线元素的“霓裳中轴”服装走秀活动,孩子们穿着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服装展示。家长反馈孩子参与后主动查阅中轴线相关资料,对文化的兴趣显著提升。即将发布的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中小学读本,依据学生接受程度编写,系统梳理了15个遗产点的故事,有助于从课堂开始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此外,我们同新东方共同设立北京雨燕奖学金,每年投入100万元,奖励文博、考古、文化遗产等专业的优秀学生,目前已覆盖清华、北大等16所在京高校,助力培养未来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
访谈现场
公益时报:公益资金的筹集和高效使用是基金会开展工作的关键,在中轴线申遗成功后,基金会在资金募集渠道上是否有新的拓展?对于资金的使用,如何确保其精准投向中轴线保护的核心领域,并且能产生最大的公益效益?
梅松:作为非公募基金会,我们主要通过定向募集资金。申遗成功后,企业参与意愿有所提升,腾讯、新东方等成为重要的合作伙伴。腾讯与我们联合设立中腾基金,规模5000万元,支持数字中轴线建设;新东方连续两届每年出资100万元设立奖学金,第三届即将启动,用于奖励文博相关专业优秀学生。此外,陈丽华的紫檀博物馆捐赠了天安门城楼1:30复制模型、天坛1:100复制模型等,助力文化传播。
资金使用上,我们借鉴腾讯公益基金会的管理经验,建立了“项目申报—专家评审—预算评审--过程监管—成果审计”全流程机制,确保资金投向保护、教育、传承等核心领域。比如腾讯支持的数字中轴项目,明确数字资产公益使用免费,商业使用按比例向基金会缴纳公益反哺资金,既保障公益属性又探索可持续模式。所有资金投向均会按规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公益时报:中轴线的保护和活化不是单一机构能完成的,基金会在与政府部门、企业、学术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中,形成了哪些独特的合作模式?这些合作在推动中轴线相关公益事业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协同效应?
梅松:基金会2019年成立,2023年1月开始实体化运作,秘书处现有10名专职人员。由于人员有限,我们主要通过“公益平台+多元参与”模式,撬动社会资源。作为公益慈善组织,我们上可对接政府部门,在北京市文物局、民政局等主管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便利国际交流与专家咨询;下可联系企业、学术机构等,因目标聚焦中轴线保护传承,无私利诉求,易获得信任与支持。
与企业合作,我们采取“品牌合作+资源合作”模式,共同推进文创开发、数字项目等,如与腾讯合作数字中轴线建设,与企业联合开发“中轴有礼”文创产品。与学术机构合作,依托清华大学等专业力量,保障读本编写、艺术创作等项目的专业性。这种模式的协同效应显著,比如我们正在筹建的北京中轴线数字博物馆,创新采用“公益机构+社会力量+企业”共同办馆的混合体制,既整合了各方资源,又突破了传统办馆模式的局限,目前已有多家企业申请参股。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签字卷轴
公益时报:在中轴线申遗成功的背景下,基金会所开展的公益项目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比如在平衡商业开发与文物保护、满足不同群体对中轴线文化需求等方面,基金会是如何应对的?
梅松:挑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平衡商业开发与文物保护,二是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在商业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平衡上,我们依据条例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对开发项目设定底线。比如在中轴线元素的商业使用中,明确文化遗产的核心保护区域禁止商业开发,对周边区域的开发活动也会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不破坏遗产原貌与文化价值。
在满足不同群体需求方面,我们采取分类施策的方式。针对老年人,组织专场讲解活动,方便其了解遗产点历史;针对青少年,开发互动性强的“打更人”小程序、文创产品等,提升参与感;针对社会大众,通过举办文创大赛、古建音乐会、马拉松等文旅体商融合活动,增强对中轴线文化的代入感。
公益时报:从公益行业的角度来看,中轴线申遗成功为公益组织参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带来了哪些新的机遇?基金会未来在中轴线公益事业上有哪些长远的规划和目标?
梅松:申遗成功提升了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为公益组织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国际层面,作为非政府组织,我们更容易与国外相关机构开展合作,交流保护经验,如已与斯特拉斯堡相关基金会等建立联系。国内层面,更多企业、社会力量愿意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为公益项目的推进提供了更多资源。
基金会未来有多项规划:一是推进北京中轴线数字博物馆筹建,采用混合体制,打造面向公众的文化传播平台;二是主办北京中轴线论坛,将其打造为世界文化遗产对话平台,促进国际交流;三是持续推进文创大赛与“中轴有礼”系列产品开发,扩大品牌影响力;四是推动中轴线文化走向国际,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咨商地位,参与更多国际活动;五是深化青少年教育,在100所学校推出中轴线教育实验项目,培养“中轴小使者”,推动文化代际传承。长远目标是让中轴线保护成为千年事业,让文化遗产永续传承。
公益时报:能否谈谈基金会在推动中轴线文化走向国际舞台方面的公益行动?比如通过哪些方式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轴线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行动取得了哪些初步的成果?
梅松:我们主要通过国际交流与成果展示推动中轴线文化走向世界。今年7月10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北京中轴线论坛上,我们发布了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报告,介绍了申遗后的保护成果与经验,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同行的肯定。
我们还编印了中英文双语的中轴线口袋读物“中轴线小红书”——《探访中轴》,方便国际友人了解中轴线文化;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开展“中轴线上的文明对话”活动,促进中外文化对比交流。
公益时报: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他们可以通过哪些具体的方式参与到中轴线保护的公益事业中来?基金会在为公众参与提供便利和支持方面,有哪些后续的安排?
梅松:公众参与的方式有很多:线上可通过“中轴线的打更人”小程序监测中轴线保护问题,参与品牌的线上活动;线下可参加文创大赛、古建音乐会、马拉松等活动,参观中轴线各遗产点。持续拓展“中轴有礼”品牌的线下布点,如在遗产点设置纪念章售货机,既满足公众收藏需求,又能通过部分收益反哺公益事业。